和记官网

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报道
这群中国大学生有了外国“师傅”

  “三、二、一”,面对镜头,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科威特新城项目部的朱炳屹托着手中的培养协议,脸上难掩激动之情。刚刚,他与外籍材料工程师Fathi签订了“师带徒”协议,两人正式结为“师徒”。现在,他除了中国导师外,又多了一位外国“师傅”。而同样兴奋的不止朱炳屹,与他一起入职项目部的7名中国大学生也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下,先后与自己的外籍导师签署了“师带徒”协议。

  人才是第一资源。项目部通过海外自主招聘、属地招聘、劳务公司引进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等形式“不拘一格揽人才”,并逐步完善属地人才资源库,目前已从埃及、印度、孟加拉等十多个国家引进了450余名外籍人员,中外员工比达1:10,其中包括外籍专家和工程师。而如何做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打造一支真正的国际化、属地化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合力、战斗力,正是经营好这后半篇文章的关键所在。

  育才:培育国际化人才队伍

  

  目前,项目部青年员工占比达70%,其年轻的外表之下,是一支充满活力和战斗力、成熟又“老练”的团队,这与项目部人才培育体系密不可分。对新入职的大学生,项目部通过多样化团队活动帮助他们迅速适应新环境,经过数周的考察后,再充分结合各自兴趣和意愿分配部门与中、外籍导师。然后,逐步给他们压担子、提要求,并通过动态跟踪“师带徒”成效、邀请专家开展培训和讲座、前后方轮岗等形式,鼓励他们在学中干、干中学,有序推进青年员工进入重要岗位并参与重要工作。

  “得益于在科威特的持续化运营和市场深耕,和记官网在科威特穆特拉项目部以这种形式培育了许多熟悉科威特乃至中东业务的国际化青年人才,其中有不少就在阿卜杜拉新城项目担任部门负责人和重要岗位,他们为推动新城项目的各项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何柏森介绍。

  不仅限于中方人员,许多外籍人才也同样因此被培育和发掘出来,实现了自我与团队价值的共同提升。如来自埃及的Hesham,在科威特穆特拉项目期间,他利用项目部提供的机会不断提升专业技术和能力,逐步从一名质检员成长到新城项目的工区负责人,还曾作为优秀外籍员工代表到公司本部参观。

  交流:凝聚团队向心力

  

  将不同国别的中外员工打造成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团队颇具挑战。为此,项目部大力推动中外员工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规划阶段时就让外籍员工深度参与项目管理,提高外籍员工的归属感和积极性。项目部的领导班子中,就有多位外籍专家,与中方领导一同参与决策,许多会议和事项也由中外员工一同参与讨论。

  此外,项目部每月还会开展中外“月度之星”评选,发挥优秀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日常里也会经常开展各类团队活动,将团队凝聚力、集体合力转变为推进项目生产的动力和战斗力。“我经常与前后方的中外籍同事聊天、拉家常,这不仅让我在工作上收获不少,而且感觉和大家更亲近了,工作的沟通也更加顺畅。”工程部的大学生刘政熠深有感触。

  融合:文化交融促进心灵相通

  

  工作上的融洽离不开心灵的相通,心灵的相通源于文化上的交融。项目部积极落实文化相融“六个一”行动,坚持平等理念、尊重各自的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开展交流,为穆斯林员工设立了祷告室等;以中国和当地节庆为契机,组织中外员工参与联欢会、做中国美食、学中文等特色活动,再以节日祝福与慰问传达关心关怀。

  今年,项目部还开展了文化座谈、组织到当地居民家里做客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与员工和当地的交融,更有一些同事因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比如来自埃及测量工程师Sherif就曾多次表示“未来一定要去中国看看”。还有商务部负责人龚畅与外籍常务副总经理Raafat在工作之外经常从家长里短“唠嗑”到“古今中外”,邀请他到中方食堂体验并参加端午聚餐等,Raafat桌上的那一套功夫茶具也无声地述说着他与中国朋友之间的友谊。

  对于开工还不到一年时间的阿卜杜拉新城项目来说,精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面对着未来的挑战,项目部还将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和探索属地化建设经验,聚焦“全球化、国际化、属地化”和“执行力、合力、战斗力”,致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书写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奋进篇章,也为助力科威特市场深耕和中国能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